大麗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復合科,是著名的球莖花卉之一,我省百年來一直栽培大麗,其中以林濤栽培最為常見。經過研究人員和廣大園藝家多年的選育,以花型大、色彩艷麗、株型低為主要特征的臨洮大麗花,現已形成精品品種400多個。林濤大麗花在全省各地早已引進栽培,近年來已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,成為布局花壇、花境和盆花栽培的理想花卉,深受用戶的青睞,由于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,大麗花草育種已成為當地花卉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林濤花農總結出更先進的大理花卉育種技術,供各地參考。
根莖越冬的保存
大麗花根系休眠在0至5攝氏度,凍傷零度以下,各地應在早霜根出現前收割。在收獲前,我們應該檢查品種,選擇最好的和淘汰一些壞的品種以確保品種的純度。切離地面的植株超過10厘米,為了防止扭傷頸梗今后的出芽部位過多,應拔掉塊根,并取下一部分泥土,拔起塊莖后冷卻1-2天。
大麗花的儲藏部位要進行殺菌,砌塊堆疊不能過厚,防止過早發芽和根部腐爛,一般要堆放3-5層,周圍和上面覆蓋一層細沙或細土,用于保濕。大麗花冬季貯藏環境的溫度保持在3~5℃左右是防止高溫的關鍵。
用根系來繁殖
觀賞栽培大麗花均采用營養繁殖法,傳統的方法是分根繁殖,簡單方便。然而,繁殖系數太低,一個橋墩根只能繁殖5個左右的芽。具體的方法是:拔除保存完好的根部,清除腐爛的部分,然后將整個突起放入濕沙或濕木屑中,加熱到15~20度,當幼芽萌發時,用一個芽來剪根,用草灰或石灰石粉將傷口消毒,繼續推動未萌出的根發芽,這樣2~4次,就可以完成根的再生。
截斷幼芽的繁殖
為克服根系繁育系數低的缺陷,花卉栽培者總結出了嫩芽扦插繁殖的新方法,即:整塊塊根通過分根促芽,而幼芽生長時不分株。相反,當它們長到3~5厘米時,小心的切割是由頂部的葉瓣制成的。斷芽后的根塊莖繼續推芽,多次斷裂芽扦插。幼苗扦插可在苗床、苗箱或花盆內進行,將基質分上、下兩層,上一層用5厘米厚的網砂,下一層用砂培土,芽按3~5毫米間距插進沙中,2~3厘米深的水浸后插進去,澆水后保持濕潤,床表面避水,否則容易腐爛苗木。在16~22℃的溫度下,可在15~20天后生根,而且幼苗的根系過低,不能生根。幼苗在扎根15天后可以移植。
實踐證明,幼芽扦插繁殖生根快,成活率高,繁殖系數大大提高,一個橋墩的根可以繁殖50余株幼苗。幼苗移栽成活率也很高,種植后生長均勻,病毒感染率明顯低于根系繁殖苗。
近年來,臨洮花卉種植戶采用節能型溫室等保溫材料保根育苗,效果良好,尤其是:秋冬時節,在保存根莖、日間接觸、夜間覆蓋、保溫、室內溫度控制在3~5℃以下,春芽扦插、保溫材料和通風窗尺寸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。
野生植物4種
1、地栽
露地栽培應選擇高干無水的園地,將耕作與全地相結合,施用足量的成熟有機肥,更好地進行高畦種植。種植密度根據生產種植塊根或觀賞植物的需要,一般種植50-80cm的株距。大麗花幼苗不耐寒,春播后須穩定在5攝氏度以下,夏季高溫時噴灑冷卻水超過35攝氏度,分秧后避免灌水,防止腐爛根,扦插后澆水慢,大莉花喜歡澆水,怕澇時下雨,澇后注意排水。
2.盆栽植物
大麗花盆栽植物應選擇低株形、五顏六色的品種,利用保護裝置實現大麗花盆的推廣應用或延遲栽培,早期或延長觀賞時間,由于盆土的營養面積小,應選用較大的盆,盆徑30厘米左右為佳。盆地應特別準備成有機質豐富、排水疏松肥沃的砂質土壤,盆地底部排水孔開時盆地內。
盆栽大麗花澆水很關鍵,必須掌握干透澆透的原則,追肥要掌握少量多施的原則,防止燒根,盆栽大麗花植株營養比較嚴格,如為促早期成花,應留單枝,并及時疏去頂蕾以下的側蕾及葉片腋間的的側枝,如為培養多頭花型,應在長出4—6片葉摘心,以后保留2—4朵花蕾,疏去以下花蕾和側枝。
無論是在土壤中還是盆栽中,化肥都是關鍵條件。除了在種植前施用足量的基肥外,苗期氮肥、花期鉀肥和后期磷化肥有利于大麗花的生長和塊根養分的積累。大麗花莖中空而脆,葉大,花多,遇風雨植物易碎,必須在立柱后種植芽苞,花朵開花后立即側枝催花。
會有白粉病、葉斑、螨蟲、金針蟲等.在大麗花開花期,應及時防治和消毒土壤。
綠化苗木推薦,倩春花卉會做得更好!
精選苗木,源頭把控每一個品質環節,確保高品質。喜光,耐干旱、濕潤與半陰,對土壤適應性強,但以土壤深厚、富含腐殖質、排水良好的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好。病蟲害少,在中性、偏堿性土壤中均能生長良好。性耐寒,地下根莖能耐
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,高30-120厘米。莖四方形,近基部可為圓形,節和棱上有硬毛。葉片卵圓形至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2-8厘米,寬1-5厘米,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和缺刻,莖
生于海拔450-1800米的山坡草地或溝邊。性喜強光和干燥、通風良好的環境,亦耐輕度蔽陰,能耐-20℃的低溫;不擇土壤,要求排水良好,耐貧瘠和干旱,忌雨澇積水。植株強健,管理粗
耐寒性較強,按習性可分為: 要求適度濕潤,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質、略帶堿性的粘性土壤; 生于沼澤土壤或淺水層中; 生于淺水中; 喜陽光充足,氣候涼爽,耐寒力強,亦耐半陰環
馬藺根系發達,入土深度可達1米,須根稠密而發達,呈傘狀分布,這不僅使它具有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,也使它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。 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
生于河岸、湖畔、溪溝邊和潮濕草地。 喜強光,耐寒性強,喜水濕,對土壤要求不嚴,在深厚、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上生長更好。
形態特征 地被菊屬菊科、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其再生能力強,冬季地上部枝葉枯死,地下匍匐莖越冬,早春萌發新芽,初春至秋末依品種不同依次開花。地被菊植株低矮,開花早
以質量求生存,以信譽求發展,滿足合同規定及潛在需求!
全國咨詢熱線
15121889795